據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秘書處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自今年7月11日上觸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高點以來,國際原油期貨價格目前已經下跌了40%,原油平均價格已回落到每桶80美元以下。為此,國際能源機構再次下調了今明兩年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長預測。歐佩克還宣布,將于11月18日在維也納舉行成員國部長級特別會議,分析市場形勢和研究應對措施。
造成油價下跌的N個原因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劉軍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的油價波動,與金融危機震動有關。國際金融市場的信用危機、美元資金的緊缺,推動了美元升值,使債券市場成為投資的安全避險去處。而石油資金的外逃,導致油價一落再落。此外,對世界經濟前景預測不佳,石油需求預期下降,作為期貨價格,暗淡的未來預期,不可避免地導致短期油價的下滑。
劉軍紅認為,造成國際油價下跌的原因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決定國際油價的基本因素是供需關系。截至今年6月,中東主要產油國的石油產出量、出口總金額均超過去年全年水平,表明石油供給大于需求,油價理應下跌。
第二,國際石油交易以美元標價、結算,美元升值,油價下落,這是正常的。今年3月,日美歐私下商定關鍵時候將聯合干預匯率,維護美元地位,避免美元暴跌,避免形成美元頹勢。6月的G7財長會議以及石油供需方會議后,油價出現下滑。
第三,國際期貨市場交易量縮小,非石油實際需求者交易減少,即所謂投機買入減量,帶動了油價下滑。其前因是,全球石油需求小于供給,繼續投機,暴利空間縮小,獲利回吐,成為投資者的普遍做法。尤其是對沖基金經營遭遇難題,解約、破產增加,無力繼續炒作石油。更需要重視的是戰略投資者進入石油期貨市場,逼退了對沖基金等短線炒作者。
第四,不容忽視的是,日本等在全球購買石油開采權的行為事實上增加了石油潛在產出量,也是導致油價下滑的動因之一。
第五,油價居高,替代能源的批量化生產條件逐漸形成,迫使產油國增產緩和油價上漲勢頭,確保石油地位。而石油產出國增產,或私下增產,緩和了供需關系。
為了研究油價下跌的應對措施,歐佩克將于11月18日在維也納召開一次特別會議。歐佩克駐維也納秘書處發表聲明稱:“歐佩克對全球經濟狀況的惡化感到擔心!甭暶鞣Q,此次會議將“對全球金融危機、世界經濟狀況及其對原油市場的影響進行討論!
歐佩克主席沙基卜·克利勒稱,該組織很有可能在此次會議上采取削減原油產量的措施,原因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原油價格已大幅下跌。
國際油價下跌有利有弊
國際能源機構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受世界金融危機令經濟活動嚴重放緩的影響,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可能降至15年來的最低水平,2009年的增幅可能同樣低迷不振。在最新的月度石油市場報告中,IMF將對今年世界石油日消費量的增幅預期下調至僅為0.5%,即40萬桶,為1993年來的最低水平。2009年的增幅可能也只有區區0.8%。
多數人會認為,油價下跌的走勢對于全球經濟而言是利好消息。但我們詳加審視后便會發現,國際油價的下跌或許暗示著一件更令人不安的事情:整個工業化世界的經濟活動即將放緩。
劉軍紅認為,辯證地看,油價下跌有利有弊。對世界經濟而言,油價下跌可以緩解通脹形勢,刺激傳統產業的復活;而不利的方面是:資金剩余問題難以解決,以往石油市場是剩余資金繼住宅市場之后的主要去處。如果石油市場下滑,使剩余資金無處去,恐再引新亂。尤其是養老基金等戰略投資者已經進入石油期貨市場,油價繼續下滑,有可能導致這些養老基金等戰略投資者虧損,作為市場主要資金供給者發生巨額虧損,恐將導致市場美元流動性供給進一步緊缺,信用危機可能加劇。
談到油價下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劉軍紅表示,好處是能夠緩解通脹,刺激消費,給產業升級留下緩沖空間;不利的方面是:前期能源投資過猛,投入產出一旦失調,可能會導致“能源投資型不良債權”的增加,需要提前預防。
據業內相關機構預測,國際市場投機資金在遭到重創的情況下,半年之內恢復元氣的可能性極小,能源價格中期將重回供求關系主導時代。甚至有人預測,原油期價有望落至每桶55~75美元,在寬幅震蕩中尋求支撐.